孩子的残忍行为是由于教育不当和环境不良影响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变态。纠正孩子的残忍行为,关键在于家人必须拿出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的爱,与孩子建立健康、美好的情感。
当孩子有了残忍暴力行为,家长可要小心了,一步错步步错
01 小朋友的心理不健全,没有同情心
同情心这个东西在五岁之后才会有明显的表现。幼儿同情心发展具有年龄和性别特征。幼儿的同情理解和同情行为随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4-5 岁是幼儿同情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心理援助行为、应答担心体验、角色理解和情绪理解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表现出不同的增长趋势。3-6 岁幼儿的心理援助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多;3-5岁幼儿以平行苦痛体验占优势, 但随着情绪认知能力和情绪控制调节能力的发展,5 岁以后幼儿的应答担心体验开始超过平行苦痛体验而占优势; 中班幼儿的角色理解和情绪理解能力较小班幼儿有了显著发展。
一方面是没有同情心;另一方面小朋友没有结果预测和后果评估能力。他们随心而动,不知道自己的举动可能带来什么风险和后果。
02 强制性家庭环境,是孕育攻击的土壤
即便在攻击性较强的美国,也并非每个人都有暴力倾向。而在热爱和平的中国人中,也不是所有人都善良、合作和乐于助人。在同一种社会文化中,攻击性行为有相当大的个体差异。心理学家帕特森及其同事对此的回答是:攻击性高的儿童通常生活在能够培养敌意和反社会行为的家庭环境中。
例如:
1.与那些相互支持和关爱的家庭不同,高攻击性儿童通常生活在争吵不断的家庭氛围中:家庭成员之间不愿意相互交流,即便发生交流,也往往是采用嘲笑、威胁的方式,而非亲切交谈。帕特森把这种情境称为强制性家庭环境。
2.父母争吵和儿童的攻击性会形成恶性循环:儿童在争吵声不断的家庭中,会变得越来越难管教并且富有攻击性,而父母会随着孩子的管教问题而出现更多的矛盾。然后父母婚姻关系紧张程度的升级又将会进一步增加孩子的问题行为。
03 父母要怎么帮助孩子
作为父母家人或者老师,有足够的影响力来发挥作用,减少儿童暴力攻击、残忍破坏的行为。
1. 创造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父母老师可以引导儿童阅读和观看表现亲社会行为的绘本读物和影视,避免看暴力作品。例如恐怖电影就不适合儿童观看。
2. 创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父母要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让孩子跟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培养亲子之间深厚亲密的感情。划重点:有感情,才能管教!
3. 多关注孩子的良好行为并及时表扬。例如孩子帮助别人,孩子能和别人好好商量时,父母就鼓励和表扬他,这样孩子知道自己可以用合作、助人的良好行为来得到关注。
4. 当孩子出现残忍行为时,父母要及时制止他,把他暂时隔离开来。例如把孩子送到他的房间,直到他准备做出恰当的行为为止。不要体罚他,因为体罚本身就是在教导孩子“以暴制暴”。
孩子需要专业的帮助引导,而非指责或惩罚。培养其移情和正常的认知能力,加强行为规范训练,也就足够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北斗心理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dsafedu.com/403/